- 相關推薦
《界碑》課文簡介
我是鄂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界碑》一文的作者王曉廉。在網(wǎng)上看到有的老師感到該文資料較少,因而在征集有關課文《界碑》一文的資料,本人向關注該文的師生們深表謝意!
有關《界碑》一文的情況,簡介如下:
1、《界碑》原發(fā)表于《人民文學》雜志,我過去主要寫詩和散文,該文也是按散文形式寫的,按散文發(fā)表的,但在課文里歸類在“小小說”中,大概是編者認為,該文即有散文特征,也有小說特征。若劃在小說類,似屬于“抒情小說”;若劃在散文里,則屬于“敘事散文”。這也說明,有時一篇文章很難嚴格劃分體裁。或者說,有時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敘述故事,只是為了真實的“再現(xiàn)”或“表現(xiàn)”,不在意或無法刻意地將文章劃在哪類體裁。再進一步說,寫文章的本源是為了表達思想,是自由流動的。體裁則是一個“框子”,有很多的限定。將文章體裁分類,好像很“科學”,其實也有不甚科學之處。所以有些期刊雜志現(xiàn)在已不按體裁分類。但在現(xiàn)今的文學研究、教學中,若不講體裁,則又無法進行,的確有些矛盾。
2、《界碑》一文的內(nèi)容來源。1985年夏,我隨黑龍社省作家采訪團沿黑龍江溯流而上沿途采訪。在黑河市停留時,遇到國家武警總隊一位青年軍官,他是剛從西南邊境采訪回來的。他情緒激動地向我們講述了一位邊防站長的故事。由于是聽來的故事,不是親自采訪,似乎誰都沒有把這個故事當作寫作素材。就連我自己也沒有把這件事當回“事”。回來后,我寫了許多黑龍江沿岸見聞的散文,在《當代》、《黑龍江日報》上發(fā)表,但惟獨沒寫邊防站長的故事。因為缺少細節(jié),同時又不知如何表達。后來,我看到同行的張抗抗、門瑞瑜、張愛華等作家發(fā)表的多篇那次黑龍江之旅的散文,均沒有提及聽來的這個故事。直到將近十年后的一天,我突然又想起這個故事,并被這個故事所感動,那位邊防站長在雪山牽馬艱難行進的影像在我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活動起來,一種不可扼止的靈感、激情催我提起筆來,用散文詩式的語言,寫出了這位邊防站長的故事,這就是《界碑》。雖然我沒有親臨西南、西北邊境的雪山,沒有與那里的邊防戰(zhàn)士對話,但我當過兵,我的家鄉(xiāng)就在北方,見慣了雪山冰原,更主要的是,那些年我經(jīng)常深入黑龍江省東部邊境線的邊防哨所采訪,許多次是在冬天,包括到聞名中外的珍寶島,深為邊防戰(zhàn)士艱苦生活和忠誠祖國的信念所感動,所以才得以寫出此文。
3、我在《界碑》文前以題記形式寫下“這是一個聽來的故事,但愿它不是真實的!币环矫,這確實是一個聽來的故事。當然,文中也可以不說是聽來的故事,不要這個題記,那么這篇文章就顯得更加真實。但是,我聽了這個故事后,除了對這位邊防站長的執(zhí)著、頑強、敬業(yè)精神敬佩之外,更是對故事背后深層次的優(yōu)慮。試想:如果這位站長真的不在了,誰還能找到那些代表國家尊嚴的界碑?如果因為這里遙遠艱苦,新委派的站長就可以不來就任,祖國的鋼鐵長城如何能堅不可摧?因而,就此一層面講,我又真的希望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不是真實的。有了這個題記,更能引起讀者的思考。這是我寫題記的原意。
4、本文寫作技巧用的不多,基本是鋪陳地敘事和描寫。開頭重復地提到界碑,是想加強讀者對界碑的印象、加深對邊關的遐想。強調(diào)界碑即軍人、軍人即界碑。邊防軍人與祖國的疆土同在的精神。文中有幾段風景描寫,主要都是想增強氛圍,拱托邊防軍人的精神。其中“馬背馱著夕陽……”一段直至結尾,語言的感情色彩比較強烈!耙黄瑵庵氐耐硐既炯t了山山嶺嶺的積雪,紅得熱烈、紅得悲壯”與“他擔心,自己一旦猝然倒下,界碑會不會從此埋在積雪里,再不見陽光”前后呼應,體現(xiàn)著本文想要表達的主旨。最末尾一段“馬蹄敲打冰雪,清脆而悠長。明天,他們將再翻越雪峰,去尋找另一塊界碑……”即是描寫真實場景,也是想把前面有些低沉的氣氛昂揚起來,把目光投向未來。未來是光明的,未來靠我們奮斗。以上介紹對教學不一定有用,更不一定正確。之所以寫出來,一來是對講解該文老師表示感謝,提供點滴資料;二來也是想開啟教學與課文作者對話先例,對學生今后作文有些幫助。
此致。王曉廉。
【《界碑》課文簡介】相關文章:
《散步》課文簡介09-13
散步-課文簡介07-26
《敬業(yè)與樂業(yè)》的課文簡介10-20
《城南舊事》課文簡介09-10
圓明園的毀滅課文簡介11-01
《喂-出來!》課文簡介10-25
《黃河頌》課文簡介07-26
《珍珠鳥》課文簡介08-16
《寓言四則》課文簡介08-11
橋課文內(nèi)容簡介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