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答謝中書書》情感表達
《答謝中書書》是一封書信,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這篇文章的情感表達如何呢?
《答謝中書書》情感表達 1
情感
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gòu)成優(yōu)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激起讀者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相互作用,構(gòu)成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全文只有68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
先以感慨發(fā)端,然后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tài),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是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得意之態(tài)表露無疑!白钥禈芬詠,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從欣賞景物中發(fā)現(xiàn)無窮的樂趣。同時能與謝靈運這樣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處,生發(fā)出無比的自豪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喜愛之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歸隱林泉的高潔志趣 文學小常識:
漢魏時,極盛于漢代的辭賦,在形式和內(nèi)容兩方面都逐漸產(chǎn)生變化,最后在南北朝時代形成新的賦體——駢文。駢文注重形式整齊、藻飾華美,是南北朝常用的文體,成為這時期的代表文學。在這段時期,駢文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由南朝入北朝的庾信。作品中,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吳均的《與朱元思書》,都是傳誦千古的山水名篇,風格雅淡,文字清麗,可以和謝靈運、謝朓的山水詩比美。
佳句賞評
、俑叻迦朐,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俊俏的山,直直聳立,有白云輕繞;俊美的水,清澈見底,有魚兒嬉戲。溪水兩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絕倫:綠樹、青草、翠竹、紅花、藍天、白云……四時不同、景色各異,五彩繽紛、交相輝映,美不勝收;特別是青翠的叢林,碧綠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機盎然。這一句是概括描寫,作者緊緊抓住江南景物的特點: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點染,便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圖。
、跁造F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作者選擇了兩個極具畫面感的鏡頭“曉霧”、“夕日”來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疊翠、清霧朦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脫俗;霧,似斜披的輕紗,若隱若現(xiàn)、似有似無。這是一天最美的開始。山,陽光相擁,霧,緊緊依偎。漫步崎嶇的山間小路,看舒緩的溪水流淌,品輕巧的小鳥婉鳴,聽通靈的猿猴長嘯,樂趣無限。山是質(zhì)樸的、獨特的,水是自然的、靈動的。多么清凈的山水啊!一如梵音自天際間飄來,頓時讓人耳聰目明,如悟禪機。
黃昏、夕陽,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余輝鋪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蕩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起粼粼生輝;調(diào)皮的錦鱗,時而在水底覓食、嬉戲,時而跳出水面,攪動陣陣漣漪,圈圈蕩漾到遠遠的岸邊。獨處如此美景之中,自覺不自覺的融入了自然,不禁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人間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話,為何這般清幽、脫俗,不帶一絲人間煙火。語言簡明、質(zhì)樸、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
總評
文章開始,作者從人們對山水的態(tài)度入手:古往今來,沒有人不贊美青山綠水的,特別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麗、清秀絕塵,是如此的典雅、飄逸。接著描寫了山水、石壁、叢林、翠竹和早晨、黃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達作者對山水的贊美之情。最后,作者發(fā)出慨嘆:從謝靈運后,又有誰能欣賞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還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曉霧夕陽、猿鳥錦鱗,有比喻、夸張、擬人,有正面描寫、側(cè)面描寫……說不完無限情趣、道不完生機盎然。這在魏晉六朝“詩尚玄理,文工駢體”的文風中,可謂一枝獨秀。讀來凡心皆無,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答謝中書書》情感表達 2
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雖僅六十八字,卻如一幅凝練的山水長卷,字里行間盛滿對自然之美的沉醉、對知音共賞的期盼,以及超然物外的隱逸情懷,其情感表達細膩而深沉,可從三方面細品:
一、以 “奇景” 抒 “狂喜”,藏不住的自然熱愛
文章開篇以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破題,看似平淡的起筆,實則暗藏作者對山水之美的篤定 —— 這份美并非個人獨好,而是古往今來共同的贊嘆,為后文的極致描摹鋪墊了共鳴的底色。接著,作者用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勾勒山水骨架:山的 “高” 直插云霄,顯磅礴之勢;水的 “清” 能映見底,露靈秀之態(tài),一剛一柔間,山水的壯闊與澄澈躍然紙上,字里行間是初見奇景時的驚艷。
再看細節(jié)描。骸皟砂妒冢迳惠x;青林翠竹,四時俱備”,石壁的 “五色” 非單一色調(diào),而是陽光映照下的斑斕變幻,翠竹的 “四時俱備” 則打破季節(jié)界限,讓青綠成為永恒的底色。作者不寫 “春有百花秋有月” 的時令更替,反而強調(diào) “四時俱備” 的`恒定之美,暗含對自然生命力的贊嘆 —— 這份美不隨歲月流轉(zhuǎn)而褪色,恰如作者對山水的熱愛,始終熾熱。
最妙的是動態(tài)之景:“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皶造F將歇” 時,猿鳥的 “亂鳴” 并非雜亂,而是晨光初現(xiàn)時生靈蘇醒的歡騰,是自然的 “晨曲”;“夕日欲頹” 時,沉鱗的 “競躍” 不是慌亂,而是夕陽余暉里魚兒對生命的眷戀,是自然的 “暮歌”。一 “亂” 一 “競”,看似尋常的動詞,卻將靜態(tài)的山水寫活,作者凝視這晨暮間的生機時,那份發(fā)自內(nèi)心的狂喜與沉醉,早已融入筆墨 —— 他不是旁觀者,而是與自然共生的參與者,這份熱愛無需直白言說,全在山水的靈動里。
二、以 “獨賞” 寄 “悵然”,道不盡的知音之盼
文章結(jié)尾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看似是對山水之美的極致贊美,實則藏著作者深沉的悵然。“康樂” 即謝靈運,東晉著名山水詩人,是作者心中真正懂山水的 “知音”。作者說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并非自夸自己是唯一懂山水的人,而是暗含兩層深意:一是嘆古往今來,真正能領略山水之 “奇” 的人太少,多數(shù)人只賞其表,不解其里;二是抒自身的孤獨 —— 他沉醉于這 “欲界之仙都”,卻難尋一位能與自己共賞這份奇景、共談這份感悟的知音。
陶弘景早年為官,后辭官歸隱茅山,雖潛心修道,卻未完全脫離塵世。他寫這封書信給 “中書”,既是分享山水之美,也是暗寄知音之盼!按鹬x中書” 的 “答” 字,本就帶著對話的意味,作者將滿心的山水感悟訴諸筆端,盼的正是對方能讀懂字里行間的熱愛與孤獨。那句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看似是對世人的惋惜,實則是對知音的呼喚 —— 若有一人能與他同賞曉霧猿鳴、共看夕日沉鱗,便是人生一大幸事。這份悵然不是消極的失落,而是對 “知己難尋” 的普遍人生感慨,讓文章的情感多了一層厚重。
三、以 “隱逸” 顯 “淡泊”,藏于景的超然心境
陶弘景歸隱后,雖仍與朝廷有書信往來,卻早已看淡官場名利,這份淡泊心境,全在《答謝中書書》的山水描寫里。他筆下的山水,沒有 “飛流直下三千尺” 的壯闊夸張,也沒有 “孤帆遠影碧空盡” 的離愁別緒,只有 “清流見底”“青林翠竹” 的平和與澄澈。這份 “平”,恰是作者心境的寫照 —— 他不再追求官場的功名利祿,轉(zhuǎn)而在山水間尋找心靈的寧靜,高峰的 “入云” 象征著精神的超脫,清流的 “見底” 象征著心境的澄澈,石壁的 “五色交輝” 不似世俗的浮華,而是自然本真的美好。
“欲界之仙都” 的評價,更是將山水與 “仙都” 等同,暗含作者的隱逸追求:在這塵世之中,山水就是他的 “仙境”,無需修仙問道,只需凝視這山川、聆聽這猿鳥,便能獲得心靈的超脫。他寫山水,實則是寫自己的心境 —— 對自然的熱愛,是對世俗紛擾的遠離;對知音的期盼,是對精神共鳴的追求;而這份淡泊與超然,才是文章情感的底色。
總之,《答謝中書書》的情感表達,是 “景中藏情,情由景生”。作者借山水之奇,抒熱愛之切;借知音之稀,寄孤獨之嘆;借隱逸之境,顯淡泊之心。六十八字,字字是山水,句句是真心,讀來如臨其境,更能懂那份藏在筆墨間的赤子情懷。